新华社济南4月27日电 题:张伟:创新加工技术为火箭上天“解题”
2024年1月11日,山东烟台海阳市附近海域。“轰隆”一声,引力一号遥一商业运载火箭从海上发射船上腾空而起,成功将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刷新了全球运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我国运力最大民营商业运载火箭纪录。
现场观看的人们爆发出阵阵欢呼,人群中的张伟也按捺不住心中喜悦,因为这是他第一次目睹装配有自己参与生产的零部件的火箭飞向太空。“咱一个普通的产业工人,能为中国航天做一点儿工作,这是毕生的光荣。”时隔100多天后,回忆当时情景,张伟依然心情激动。
今年40岁的张伟,是山东烟台海阳人,在当地的方圆集团有限公司建设机械二厂工作。入职公司22年来,他从一名中专毕业的学徒工,一步步成长为班组长、车间主任;所操控的机械设备,从价值数万元的传统机床变成造价数千万元的镗铣加工中心;所研制的零部件精度,从粗加工零件到误差在0.01毫米的精密零件。
2018年,公司接到一个棘手的订单,要求生产用于海上钻井平台的大型泥浆泵壳,然而订单设计的2600毫米加工深度,已超出当时公司最先进镗铣设备的作业极限。面对挑战,张伟和他的团队毅然迎难而上。
“工件横置在台面上,刀头要深入内部进行切削。为实现规定的加工深度,我们自研1600毫米的加长镗杆。但在这个长度下,刀头会因自重下垂导致加工失准。”张伟说,为解决这个难题,他与团队夜以继日开展试验,经过数十次材质、形状的搭配测试后,最终顺利完成生产任务、成功交付订单,并为公司节省生产经费10万余元。
张伟(右二)与工友研究设定加工参数。(受访者供图)
2023年,张伟与工友们又接到一个艰巨任务,为引力一号运载火箭加工推进剂箱体。“当见到待加工的箱体时,我就很佩服前端研究新材料的人员。箱体材料足够薄,又相当有韧性,不同于以往接触到的金属材料。”张伟说。
然而,新鲜劲儿过后,待加工的箱体却给张伟出了个大难题:它不好加工。张伟说,以往的钢、铝、铜等材料都有相当的刚性,把工件固定在转台上匀速旋转,控制刀头就能稳定切出剖面。可新材料的刚性极差,固定在转台上就这里凸一点、那里凹一点,旋转切削一圈就变得厚薄不均。
在连续两天无功而返后,张伟决定换一个思路。他和团队不断优化原有工装的精度控制程序,遴选出合适的刀头以贴合箱体材料特性,同时改进刀具的弹簧机构。一个多星期的技术攻关后,参数达标的箱体成功下线。
在方圆集团有限公司建设机械二厂车间,“张伟工匠孵化工作室”成员孔令箭正在操作一台数控车床。对工作严格负责、对工友热心关照,是张伟留给孔令箭的印象。“我们有时候为了赶工期连轴转,从岗位回到休息室,就发现他自掏腰包为大家准备了加餐。”孔令箭说。
20多年来,张伟利用工余时间,通过自考获得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大学专科学历;发表技术性论文10余篇,在数控机床程序编辑和加工工艺优化方面颇有心得,运用宏程序编程方法解决多项加工难题。他还带出30多位高徒,多人获得海阳市五一劳动奖章。
“大家叫我们‘金蓝领’。得益于时代,我们得到更多支持、用上了更好设备。承担技术重任、攻克更多难题,是我们产业工人义不容辞的使命任务。”张伟说。